安科瑞劉鴻鵬172一6972一5322
摘要
隨著校園建筑日趨復雜和用電負載持續增長,傳統用電管理方式難以滿足現代校園安全、節能、智能化的需求。本文以ARCM500系列智慧用電在線監控裝置為例,探討其在校園配電系統中對電氣安全的保障作用。通過剩余電流、溫度、過壓過流等多維度監測手段,該裝置實現了故障早預警、用電全過程可視化以及集中遠程管理,極大提升了校園用電的安全水平和運維效率。
1.引言
在學校這一特殊的公共場所,電氣安全事關學生與教職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傳統配電系統存在隱患識別不及時、運維效率低、報警方式單一等問題。引入智慧用電監測系統,成為保障校園電氣安全、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2. 校園用電安全監測難點
校園用電安全監測存在以下幾個主要難點:
2.1 用電區域廣、點多線雜
校園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宿舍、食堂、體育館等多個功能區域;
用電線路分布廣、設備多,監測系統若無統一接入能力,會形成信息孤島,難以統一管理。
2.2 線路老化與隱蔽性強
一些老舊校區配電線路建設時間久遠,存在老化、絕緣損壞等問題;
大量電纜埋設在吊頂、墻體或地下,肉眼難以發現隱患,故障多為突發性。
2.3 學生用電行為不規范
特別是在宿舍內,學生可能私拉亂接電源、使用大功率電器(如電飯鍋、電吹風、取暖器等),造成超負荷或局部過熱;
此類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傳統人工巡檢無法及時發現。
2.4 缺乏實時監測和預警機制
多數學校仍使用傳統斷路器,無法對漏電、溫度異常、過壓欠壓等問題進行實時監測;
缺乏預警系統,往往在發生火災或設備燒毀后才發現問題,存在嚴重滯后性。
2.5 運維人員配置不足
校園配電系統點多面廣,而運維人員通常較少,難以做到多方位、全天候巡檢;
特別是夜間、節假日或學生假期期間,值班人手更少,隱患響應不及時。
2.6 數據分散,缺乏集中管理平臺
各個樓棟或區域的用電信息若未統一接入管理平臺,數據無法集中處理和分析;
管理層難以及時掌握用電全貌,不能進行科學決策和風險評估。
2.7 配電系統缺少智能聯動機制
即便檢測到故障,若無自動切斷、聲光報警或遠程聯動功能,仍需人工介入處理;
在應對緊急情況時,延遲響應可能加劇事故后果。
3. 智慧用電監控裝置
ARCM500 系列智慧用電在線監控裝置是針對 0.4kV 以下的 TT、TN 系統設計的智能電力裝置,具有單、 三相交流電測量、四象限電能計量、開關量輸入、繼電器輸出功能,以及 RS485 通訊和以太網通訊功能, 通過對配電回路的剩余電流、導線溫度等火災危險參數實施監控和管理。 產品采用微控制器技術,集成度高,體積小巧,安裝方便,集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于一身, 是建筑監控裝置預防監控、系統絕緣老化預估等的理想選擇。同時將原有 RS485 通訊升級為以太網通訊, 解決了現場布線難的問題。作為一種智能化、數字化的采集元件,該智能裝置已廣泛應用于各種控 制系統、SCADA 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

3.1 型號說明


3.2 技術參數

3.3 功能簡介
剩余電流監測——防范漏電引發火災
ARCM500具備300\~1000mA范圍可調的剩余電流報警功能,可根據配電線路正常泄漏電流自定義設定值,一旦超過閾值并持續至設定延時,即發出報警或斷電操作。
溫度異常監測——防止線路溫升過熱
該裝置支持四路溫度監控,通過NTC熱敏電阻傳感器實時采集電纜接頭、母線等部位的溫度,一旦超出45\~140℃設定范圍將發出預警,延時動作機制確保誤報率低。
電壓電流監控——應對過壓、欠壓、過載等異常
設備支持電壓/電流的上下限保護功能(例如過壓設定范圍100%\~140%,過流范圍20%\~140%),可避免突發電壓波動或線路過載引發設備損壞與安全事故。
報警聯動與復位功能——快速切斷危險源
裝置具備雙繼電器輸出接口,可與斷路器、電磁門鎖等設備聯動,實現危險斷電。管理員亦可通過本地或遠程操作復位,防止誤操作斷電。
通訊與集中管理——構建智慧能源監管平臺
支持ModbusRTU和以太網通訊協議,可接入校級能源管理系統,統一采集全校配電節點的運行數據,實現集中監控、統一調度、數據分析等功能。
3.4 應用架構

3.5 設備規格

3.6 校園用電場景下的應用需求
校園中用電分布廣泛,涉及教室、宿舍、實驗室、食堂等場所,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風險:
電氣火災風險:線路老化、負載過大、漏電問題;
學生用電行為不可控:如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
傳統運維滯后:無法及時發現并處理隱患;
信息孤島:設備分散、數據不互通,缺乏集中監管平臺。
這些問題決定了校園用電管理必須向“預防為主、在線監控、集中管理”方向轉型。
5. 結語
智慧用電監控技術正逐步成為現代校園用電管理的標配。ARCM500系列裝置憑借其高精度、多功能、易接入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有效防控電氣火災隱患,構建了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預警”的安全閉環。未來,隨著信息化校園的推進,該類裝置將更加廣泛地服務于高校、中小學的電力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