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99rrr.com 2020-02-24 17:24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通過數字實名制網絡追查病人行蹤,通過地圖大數據預測人流密度,通過在線診療服務幫助群眾就醫,通過電商和物流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大數據的作用,在本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尤為明顯。疫情倒逼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加快重塑經濟新模式。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武漢火神山與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堪稱奇跡,利用云網融合的優勢,實現了云監控系統平臺建設,使我們第一次感受了5G+多種最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千萬網友變身“云監工”共同見證了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
一、數字經濟“助陣”抗擊疫情
1、“線上辦公”概念異軍突起
為遏制疫情蔓延,大部分企業采用了“云辦公”“智慧辦公”“遠程辦公”等靈活辦公的工作方式,線上辦公成為一股潮流。通過音頻、視頻等遠程會議系統,保障了疫情期間的工作進展。
2、“線上購物”保障日常需求
“只要快遞物流等服務恢復正常,此次疫情造成的線下銷售下降,絕大部分可能會被網購的增加所抵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芮萌說。
為應對業務量的大幅增長,近日,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盒馬鮮生攜手云海肴等知名餐飲企業的員工參與配送,以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3、“線上教育”模式加速轉型
中國教育部發出的最新意見提出,要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多家企業發現新機遇,紛紛開啟疫情期間“贈課”活動,為各個學齡的學生開通免費在線教育課堂。
4、“線上醫療”開辟防控新路徑
證券時報e公司訊,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叮當快醫、優健康等多個平臺通過開展線上義診、名醫直播等方式,為公眾提供線上問診服務。疫情的來臨,讓線上醫療平臺迎來了訪問峰值。
5、“智慧城市”疫情下的數據共享
智慧城市功能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和產業發展四大類別。具體包括市政、能源、政務、交通、衛健、制造和物流等二十多個應用功能。
通過大數據技術和智慧城市各個應用系統對疫情監測,追蹤,隔離管理,信息服務的數據采集,對疫情的范圍、人員流動、感染人員隔離等情況的分析,輔助政府決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實名購票情況分析與病毒感染人同乘情況;利用視頻人臉識別等數據發現和追蹤病毒感染人員和車輛情況。
二、數字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1、疫情下的企業現狀分析
嚴峻的疫情形勢下,“封城”、人員流動大幅減少等現象,致使各行各業的產業結構供給都遇到了空前的挑戰。
比如,在延遲復工的情況下,造成企業貨物供給不足,訂單減少、收入下降、壞賬上升、不能與上下游企業銜接、資金周轉困難、員工間溝通不順暢,工作懈怠效率低下等經營風險。
2、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征程
面對疫情的發展,將迫使許多傳統企業更加重視通過產業互聯網等新模式解決自身問題。實體企業對于線上物資采買,線上營銷推廣,線上產品交易,及對5G以及人工智能的相關應用。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是一種賦能型經濟,一方面,與實體經濟融合,數字經濟才能擁有真正落地的基礎;另一方面,數字化也為實體經濟更好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
受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數字經濟將通過產業互聯網融入到實體產業的供應鏈、價值鏈、生態鏈中。
1、結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關聯領域裂變式發展,在零售業、制造業、金融、教育、醫療、等各行各業賦能,通過數字化在設計、生產、采購、營銷、物流配送等環節開拓創新;
2、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老師在7年時間里,深度研究了23家公司,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管理理論——協同共生論。
協同共生論認為,共生是未來組織的進化路徑,協同是未來組織效率的源泉。當下的企業運轉,已經從分工轉化為了協同,從封閉轉化為了開放。企業未來發展中要鏈上下游的關系,從零和博弈發展成利益共享,提高資源優化配置。
3、傳統的治理、監管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形勢,需要探索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新業態,促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形成數字經濟條件下的新型實體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