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99rrr.com 2018-03-13 15:22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才支撐面臨短板:一是數量不足。在“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中,至2025年,人才缺口2986萬,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這10個專業榜上有名。二是質量堪憂。制造業發展,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交叉融合,在融合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難以適應。三是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高校重基礎研究、學術水平,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知識運用能力難以適應。在當前整體薪酬體系的影響下,一些學生中存在重虛擬經濟、弱實體經濟的思想。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出臺政策,引導高校進行了實踐探索,如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等。
為了進一步落實舉措,我建議把引導政策轉化為計劃行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導向,深化制造強國人才供給側改革。
首先,改革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專項計劃。設立人才培養專項計劃,不改變培養學科、專業,但由高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單列培養標準,改革評價體系,與大學人才培養主導體系相互兼容,同時堅持特色培養,注重能力適應;強化分類培養,注重人才體系構建、體系性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專項增加專業碩士、工程博士名額,加大雙導師培養力度;凡面向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專項業績在學科專業評估中予以認可、激勵。
其次,改革課程體系,注重交叉融合、一專多能型人才打造。突破本專業培養方案束縛,寬口徑打基礎,專業教育面向產業融合發展、面向新技術拓展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知識、靈活融合運用新技術的知識結構。
第三,改革培養環節,注重知識應用、創新能力打造。加大創新實踐培養環節比重,加大企業實踐培養力度,面向需求再造知識能力的有效供給。
最后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建立校企長效合作平臺。鼓勵學校與企業創建聯合創新研究院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一體化合作平臺,以任務為牽引,動態建立合作團隊,以團隊為紐帶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動態調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主管部門政策引導、資源傾斜,地方政府支持、保障,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為建設制造強國高質量提供人才支撐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機構主導,用人單位也要主動置身其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人才。同時,全社會要努力營造氛圍,強化實體經濟發展理念,引導優秀人才投身于實體經濟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