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99rrr.com 2016-03-17 14:47 來源:中國工業報
三月北京,春回大地。在這生機盎然的季節里,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及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日前勝利閉幕。
本屆兩會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線,提出堅定信心,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以“十三五”為著力點,創新思路、攻堅克難,努力保持經濟行穩致遠,引起代表委員們的強烈共鳴。
本次大會傳遞出許多積極信號。代表委員們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仍有足夠韌性、潛力和回旋空間。只要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就一定能夠實現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全社會發展戰略目標。
五大理念唱響時代主旋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新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指引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總思路。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代表委員們表示,隨著眾多重大舉措和具體措施的落實,將為我國經濟實現新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無論是區域布局,還是產業升級、民生保障、政策環境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未來五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
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
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抓住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經濟增長仍處于合理區間,但同時經濟新常態下,舊動力減弱,新動力萌生,處于交替期。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結構性矛盾也愈發突出。應當說,傳統產業在經營、發展增速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與此同時,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短期內又不能完全彌補傳統產業的減速影響,為此我國既要加大力度發展新技術、新產業,著力提高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創新動能,也要大力提升傳統產業的改造優勢,固本增元,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內生動力,拓展潛力空間,使之與新興產業平衡發展,形成合力,為經濟保持較高增速提供穩定持久的動力。
繪就“十三五”美好藍圖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加速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為此,代表委員認為,“十三五”規劃為今后發展繪就了清晰的發展藍圖。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我國要高舉“中國制造2025”的旗幟,努力發揮制造業新優勢。
當前,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換擋不失速,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關鍵出路在于制造業的提升和發展。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度過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接續期,必須堅持走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同時要理順體制機制問題,完善國際合作服務體系,借助金融等多方力量,通過“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實施,加強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加快實施“走出去”步伐,為中國的產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拓展國際貿易空間,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
當前去產能、去杠桿不僅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也事關“十三五”規劃貫徹落實。為此,全社會要高度重視壓縮過剩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與過往相比,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現在市場化程度已經明顯提高。過去一些行政化的政策措施已無法再簡單施用,所以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努力避免一些階段性措施可能帶來的機制性問題,防止給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增加新的困難和障礙。
堅持創新與工匠精神并舉
創新是經濟活力之源,也是轉型升級之道,更是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在提及創新的同時,也特別強調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意義和重要性。
所謂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就是對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的精神。
創新與工匠精神并不矛盾,相反是一種重要的相互補充。近些年來我國提倡自主品牌,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要使產品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優質。而創新的精神,則是使它能夠更符合市場需求,特別是潛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兩者是相互聯系的。
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民主、法制生活的一次重要盛會。我們堅信,在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社會經濟將會再一次釋放無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