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99rrr.com 2012-02-02 16:08 來源:搜狐
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對“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等加以明確。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輕工業、紡織工業、醫藥工業、化纖工業、制糖行業等多個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我國工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非常迫切:轉型升級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上述一系列規劃的密集發布,意味著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醫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
工業和信息化部昨日發布《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間,以加快醫藥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促進醫藥工業由大變強。
醫藥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醫療器械、藥用輔料和包裝材料、制藥設備等。
規劃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發展目標包括總產值年均增長20%,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等。
產業集中度也將提高。規劃提出,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個以上,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在基本藥物方面,主要品種銷售前20位企業要占80%以上市場份額。
調整優化組織結構也是目標之一。規劃稱,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支持研發和生產、制造和流通、原料藥和制劑、中藥材和中成藥企業之間的上下游整合,完善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化學新藥創制難度增大,生物技術藥物逐步成為創新藥物的重要來源。規劃稱,預計到2020年,生物技術藥物占全部藥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其中將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當前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生物醫藥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生物醫藥也是規劃明確要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規劃提出,“緊跟世界生物技術發展前沿,結合國內疾病防治需要,加快發展人源化/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質及多肽藥物,積極開展核酸藥物、基因治療藥物、干細胞等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究,突破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的技術瓶頸,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搶占世界生物技術藥物制高點。”
紡織工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品牌5-10個
工業和信息化部19日發布《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
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生產成本一路飆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一系列因素疊加,使得擁有勞動密集、出口比重大等特點的紡織行業在“十二五”期間面臨不小挑戰。
同時,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將在增加就業、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為此,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全行業就業人數保持在2000萬人左右。
規劃還要求,紡織行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至“十二五”末,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8:27:25。創新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掌握一批高新技術纖維開發應用和先進紡織裝備研發制造核心技術,棉紡、化纖和服裝等行業主流工藝、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十二五”期間,將更加注重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5-10個,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品牌企業50家,品牌產品出口比重達到25%。在節能減排方面,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800萬噸左右。
此外,工信部昨天還發布了《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達到1290萬噸左右,年均增長9.5%,行業總產值達到1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
工信部表示,將出臺具體措施,進一步鼓勵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淘汰落后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增強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船舶工業海工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2000億元以上
工信部日前發布《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包括: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
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船舶工業將進入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階段,產業發展面臨重要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規劃提出了“十二五”船舶工業發展的具體目標。一是科技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主流船型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形成50個以上滿足最新國際規范要求、引領國際市場需求的知名品牌產品;全面突破高技術船舶的關鍵技術,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進入世界前列等。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修船企業;2015年船舶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000億元,出口總額超過800億美元。三是效率、效益顯著提升。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5%;船舶工業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數字化造船能力明顯提高。四是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船舶配套業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
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
規劃還確定了造船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船舶配套業、修船業等重點領域產業布局,并明確了船舶制造和修理業、船舶配套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和重大創新項目。為保證規劃順利實施,國家將從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促進交流與合作、強化行業管理等方面給船舶工業發展提供保障。
化纖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昨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化纖工業的市場需求仍有一定增長空間,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目標為8%。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化纖工業作為紡織品服裝的原料產業也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我國化纖及其制品憑借較為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國際市場還有繼續擴大的空間。同時,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推進,也將直接拉動化纖產品消費的增加。
工信部有關人士介紹說,“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將增加1000萬噸以上,但受土地資源所限,糧棉爭地、城鄉爭地矛盾日漸突出,棉花等天然纖維難以滿足紡織工業發展需要,纖維消費量增長仍將主要依靠化纖的增長來支撐,化纖仍將是“十二五”紡織工業發展最主要的原料保障。
規劃提出,到2015年,化纖產能達到4600萬噸,產量4100萬噸,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比例達到76%左右,化纖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規劃還要求,提高差別化纖維品種比重,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到2015年,化纖差別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檔面料及制品用化纖自給率達到85%;產業用化纖比例達29%;以彌補棉花不足為主要目標的高仿真、超仿真纖維占化纖總產量的15%。
根據規劃,到2015年,行業內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達到50家,其中,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20家,突破5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家,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
為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主管部門將加強化纖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規劃研究,與《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相關產業目錄做好銜接,組織制修訂行業市場準入條件,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適時增列化纖新產品關稅稅目,適時適度調整化纖及其原料進口關稅稅率;研究完善高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
馬鈴薯加工業培育20家有較強競爭力企業
工信部昨日發布的《馬鈴薯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規模化馬鈴薯加工企業達200家以上,培育20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銷售收入達3億元以上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打造2-3個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馬鈴薯產業集群。同時,“十二五”期間,我國馬鈴薯國際化自主品牌建設也將提速。
規劃提出,我國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培育3-5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競爭優勢的自主品牌,提升我國馬鈴薯加工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在具體發展目標上,規劃指出,到2015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00萬公頃,單產達到18.75噸/公頃,總產量達到1.5億噸,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50%以上,內蒙古、甘肅、黑龍江等馬鈴薯加工集中區域的專用薯種植比例達20%以上;馬鈴薯加工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利稅45億元,年加工轉化馬鈴薯1400萬噸。
在產品結構上,高附加值馬鈴薯產品比重在整個產業中比例將明顯提升。例如,到2015年,馬鈴薯淀粉產量達到90萬噸,高附加值馬鈴薯精深產品產量占比由2010年的45%提高到50%等等。
然而,盡管產業發展迅速,但是行業發展瓶頸同樣顯而易見。據悉,我國馬鈴薯還面臨著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產業化基地建設薄弱、馬鈴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
為了促進我國馬鈴薯產業良性發展,規劃提出,將在強化原料供應保障、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質量體系建設、加強企業品牌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六個重點任務上進行突破。
具體來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鼓勵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公司+基地”的經營模式,逐步實現馬鈴薯種植業的產業化運作;鼓勵跨區域整合,發揮區域優勢,建立完善的原料供應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體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加工產品結構,提高馬鈴薯精深加工產品的比例,加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新型產品的推廣力度等。
[page_break]
在配套政策措施上,規劃指出,我國將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力度,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及商業銀行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貸款條件的馬鈴薯加工項目和企業技術改造提供信貸支持,對實力強、資信好、效益佳的企業優先安排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馬鈴薯工業企業通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募集生產經營資金。
同時,鼓勵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遵循資源配置和市場規律,實施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建立產業退出機制,明確淘汰標準,量化淘汰指標,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
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
昨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輕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全部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生產要素配置進一步優化,產業鏈配套協作能力增強,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率也將不斷提高,這將為輕工業發展提供重大機遇。同時,輕工業發展還面臨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復雜、低成本優勢逐步弱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等諸多風險挑戰。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全部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生產要素配置進一步優化,產業鏈配套協作能力增強,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輕工業將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在18日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目標被確定為8%,較輕工業的增長目標低一個百分點。
規劃還提出,“十二五”期間,輕工行業主要商品出口額年均增長7.5%,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進一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水平。
為實現以上目標,相關部門將不斷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逐步調整不利于消費增長的有關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落實國家節能、環保、安全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引導節能型家電、健康家具、高效照明產品、綠色無汞電池等產品的消費。
規劃還強調,支持企業加強面向農村市場的售后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拓農村市場。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研究促進文體、休閑產品等新興消費的政策措施。
在輕工業的諸多子行業中,國信證券分析師李世新認為,在2012年內需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輕工必需消費品值得關注。
制糖行業開工率不足50%企業將遭淘汰
工信部昨日發布《制糖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提出,未來五年制糖業要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和支持食糖主產省區的骨干制糖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此外,為了實現全行業節能減排的目標,規劃還提出,要逐步淘汰開工率不足50%,日處理甘蔗能力小于1000噸、甜菜能力小于800噸的制糖企業。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舉措將加快行業整合,對大型制糖企業是利好。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制糖行業發展要以保障食糖基本自給為目標,促進區域協調,逐步改善產業配套環境,維護食糖生產和市場供給的基本穩定。
“十二五”制糖行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食糖年產量1600萬噸左右;食糖年生產能力達到1800萬噸;日處理糖料能力達到121萬噸,其中,日處理甘蔗糖料能力105萬噸,日處理甜菜糖料能力16萬噸;廠均日處理糖料能力提高到4500噸;甘蔗糖標準煤消耗低于5噸/百噸糖料;甜菜糖標準煤消耗低于6噸/百噸糖料;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10年下降10%。
未來五年,鼓勵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將成為制糖行業發展的重點。
規劃提出,重點穩定和發展廣西、云南、海南等主產省區甘蔗糖及新疆、黑龍江、內蒙等主產省區甜菜糖的生產,促進甘蔗糖、甜菜糖協調發展。另外,要繼續實施大集團戰略,鼓勵和支持食糖主產省區的骨干制糖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推動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度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為確保“十二五”期間全行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規劃強調,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并列出具體目標。未來五年,要逐步淘汰開工率不足50%,日處理甘蔗能力小于1000噸、甜菜能力小于800噸的制糖企業。
在扶持政策方面,規劃提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現有財政政策及資金渠道,對制糖企業、原糖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自主品牌建設等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加大對糖料生產專用設備購置的支持力度,通過農機合作社的形式逐步推廣,以機械投入帶動糖料主產區的規模種植和機械化生產。
此外,規劃還提出,加快對制糖企業建設項目設計規范的修訂,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東吳期貨白糖分析師裴潔對筆者表示,通過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大量弱小企業會被淘汰,有利于行業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大型制糖企業將受益。
此外,上述舉措對白糖期貨也會有一定支撐。事實上,自元旦以來,白糖期貨表現不俗,迄今累計漲幅已經超過10%。
裴潔表示,《制糖行業“十二五”規劃》和此前出臺的《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均強調食糖自給為主,這將減少國際市場對國內期貨市場的影響。